English

心理救助缘何难成气候

2000-02-14 来源:生活时报 晓仁 我有话说

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人带来的焦躁与遐思,使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心理问题越来越困扰着我们。但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却一面是社会中广泛存在着心理问题,一面是心理救助活动未能令社会得到广泛的回应;两者之间似乎摆着一道难解的题。那么心理救助走向社会,面向社会究竟难在哪里,最近《家庭医生》报发表署名文章分析了这一现象。

结症之一: 健康就是身体好——心理知识缺乏。尽管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身心的共同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国际机构也把心理健康列为健康的几大要素之一,但社会上普遍认同的概念仍然是:健康就是身体棒!人们对心理卫生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国家体育总局推出全民健身行动不久,心理专家已经提出全民健心的口号,但应者寥寥。

结症之二: 疯子才找心理医生——思想观念滞后。在人们的印象中,心理问题总是与街上偶尔看到的疯子相提并论,以为凡是找心理医生的人都是疯子、精神病。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专家丁宝坤教授说,从她接待的病人看,许多人在寻求帮助时总是顾虑重重,甚至不敢暴露真名实姓,生怕别人知道。北京医科大学心理医生盛亦如教授甚至遇到更离奇的患者。一名医大学生受不了心理问题的困扰,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放在树下,打电话让盛教授去取,并要求盛教授用同样的方法作答。

结症之三: 看来还是思想问题——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目前我国从事心理救助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工作在医院的心理门诊、各种心理咨询中心及媒体的相关节目或栏目,由于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不同,除少数专业毕业的人员外,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这就使他们的咨询很难产生应有的效果。更有甚者,有的从业人员竟把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没有远大理想和目标的“思想问题”。还有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采取居高临下的工作方法,把自己打扮成救人于水火的“救世主”,这与心理救助要求有一种平等的气氛背道而驰,使求助者很难被打动。对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目前尚缺乏相应的规范、指导与认定。

记者在采访有关专家时,专家指出,心理咨询、心理救助虽然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看山跑死马,心理咨询与救助业真正兴旺,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